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不斷創作出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藝力作。作為黨和政府聯繫文藝界的橋梁和紐帶、文藝家之家,十八大一年來,廣東省文聯不斷順應時代對文藝發展的需要,不斷推出為百姓喜歡的精品力作和名家、不斷推動文藝走入尋常百室內設計姓的生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今,“文藝粵軍”煥發新的神采,再度引領風潮。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藝粵軍”已成為廣東引領全國文化潮流響噹噹的一面招系統傢俱牌。如今,在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新徵程中,省文聯和省各文藝家協會立足本土特色、講好“廣東故事”、大力推進原創性文藝精品的創作生產,讓多個藝術門類的創作實力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近年來,廣東本土製作的文藝精品在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等全國性文藝評獎活動和專題創作徵集活動中頻頻亮相,其入選和獲獎數量均穩居全國前列,廣東文藝工作者中也涌現出一批德藝雙馨的楷模。同有巢氏房屋時,“文藝粵軍”不斷挺進基層,方興未艾的惠民文化活動和初具規模的文藝志願服務,都在預示嶺南大地正在迎來一個“文藝的春天”。
  ●創精品
  多領域佳作走向全汽車借款國廣受好評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上,東莞原創音樂劇《鋼的琴》奪得“文華獎”優秀劇目獎,併成為5項國家級文化大獎的“單打冠軍”。在全國攝影作品展覽等頂級展賽中,廣東作品連續13年獲總長灘島成績第一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東在文化藝術創新方面,素來得風氣之先。近年來,“文藝粵軍”頻出的文藝精品再次吹響先鋒號。廣東通過舉辦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美術、書法及攝影藝術展覽,演藝博覽會等全國性的文藝評獎和展演活動,為自身文藝精品的培養積累不斷豐富經驗。
  文藝領域的粵產佳作不斷。與一度風靡全國的廣東流行音樂相呼應的是,近年來,歷次全國性歌曲徵集活動,廣東的入選和獲獎作品都占一席之地,《走向復興》、《迎風飄揚的旗》再度唱響大江南北。
  今年10月26日,作為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壓軸好戲”,東莞原創音樂劇《鋼的琴》奪得三年一屆、舞臺表演藝術的政府最高獎“文華獎”優秀劇目獎,同時還斬獲音樂、舞臺美術、燈光設計和表演等多項殊榮,成為5項國家級的文化大獎“單打冠軍”。當天,廣州粵劇院的新編粵劇《碉樓》也奪得“文華獎”桂冠,在全國87台專業劇目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主演之一黎駿聲還獲得了“優秀文華表演獎”的佳績。
  曲藝方面,“廣東曲藝無淡季”為全國曲藝界所傳頌。在去年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上,來自廣州軍區的作品《血宴》榮獲文學提名獎。與之相比,廣東攝影領域的表現也毫不遜色,在全國攝影作品展覽和中國國際攝影作品展覽兩項中國攝影界頂級展賽中,廣東作品連續13年獲總成績第一。從2011年開始至今,省攝影家協會連續三年先後舉辦了“幸福廣東”、“大美廣東”、“絢麗廣東”三場攝影大展,分別從民生面貌、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共同編織了一幅廣東的美麗畫捲。
  今年,在民間文藝方面,廣東又有7個優秀項目摘得“山花獎”。同時,廣東涌現出的多種文化精品積極“走出去”,提升了嶺南文化的感染力、傳播力和影響力。2011年,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聯合主辦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廣東民間工藝晉京展覽,展覽彙集了150位民間工藝大師將近400件精品,吸引到5萬人次到館參觀,有力提升了嶺南文化的影響力。
  ●出人才
  眾文藝大師德藝雙馨後繼有人
  廣東美術界不斷向全國推出“嶺南名家”,鞏固廣東美術強省的格局。在戲劇界方面,廣東歷年獲評梅花獎的演員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同時,廣東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推動文藝人才培養從少兒抓起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為改變文藝界“星星多、月亮少”、名家大師不足的問題,廣東文藝界近年來不斷向全國推出名家。
  廣東美術近兩年在全國異軍突起,以進京展覽為跳板,不斷向全國推出“嶺南名家”,不斷鞏固廣東美術強省的格局。2012年被全國美術界稱為“廣東美術年”。嶺南畫派兩大前輩名家黎雄才、關山月的回顧展《百年雄才——黎雄才藝術回顧展暨作品捐贈儀式》和《山月丹青——紀念關山月誕辰100周年藝術展》先後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引發了京城藝術評論界的高度關註。林墉、楊之光、許欽松、陳金章、陳永鏘等著名藝術家先後赴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專題展,在國家最高藝術殿堂掀起了新一輪“廣東熱”,將一批廣東藝術名家推向全國,發出“廣東美術”的強大聲音,也展示了嶺南畫派煥發出的源源不斷的時代活力。
  去年,省文聯和省民協啟動了三年一次的“廣東省民間文化技藝大師”評選活動,以樹立行業標桿,鼓勵更多的民間工藝大師堅守傳統行當。這些“技藝大師”都是經過層層選拔、從過百位候選人中篩選誕生,國內牙雕翹楚李定寧、享譽海內外的端硯大師黎鏗、廣繡大師陳少芳、南派玉雕領軍人物高兆華等人當選。
  在戲劇界方面,廣東的演員素質在全國也是有口皆碑。廣東歷年獲評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演員共32位,位居全國前列。其中,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蔣文端、黎駿生,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崔玉梅,都是廣東中青年演員中的佼佼者。
  在遴選出一批批技藝精湛的文藝名家之餘,廣東文藝界還開展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評選,雜技家李亞萍獲第三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電影家李亞威獲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比提名獎,展示了廣東文藝家德藝雙馨的模範風尚。
  為給文藝界培養源源不斷的後備人才,廣東文藝界全面開展了面向青少年的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等一系列業餘藝術培訓和考級認證服務,舉辦了少兒“小梅花”薈萃、少兒美術優秀作品展覽、青少年書法大賽、少兒舞蹈大賽、“明日之星”曲藝比賽等全省性活動,推動文藝人才培養從少兒抓起。
  ●進基層
  各文藝活動覆蓋全省遍地開花
  首屆廣東省百姓藝術健康舞推廣及展演活動吸引近30萬群眾的參與。“送歡樂、下基層”文藝展演將優秀節目送到基層社區。省文聯還率先發展了港澳委員,建立加強了三地民間文化交流合作機制
  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過程中,許多人看到了這樣一支文藝生力軍:他們不斷走向民眾,註重面向基層、服務群眾,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用文藝的力量提升群眾的文化素質。
  去年,省委宣傳部、省文聯聯合舉辦了首屆廣東省百姓藝術健康舞推廣及展演活動,吸引將近30萬群眾的參與。已連續舉辦四屆的HIP-HOP街舞達人挑戰賽,也有數以萬計的參與者,併成為影響全國的知名品牌。省文聯和各協會還加快在各地建立採風創作基地和音樂、書法、曲藝、民間文藝等創作傳承基地的建設,提升了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廣東率先在全國開展“古村落”評選活動,保護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的文化生活也參差不齊。為改變這一現狀,省文聯每年都堅持組織舉辦“送歡樂、下基層”文藝展演,將優秀節目輸送到基層社區。戲劇進校園、舞者展風采、書法進萬家、攝影大篷車、曲藝大家唱等文藝工作者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的“四進”活動,更是成為廣東基層文化生活的一大亮色。其中,從2009年開始的“攝影大篷車下基層”成了一臺攝影藝術的“播種機”。它的車輪走遍了粵東、粵北和珠三角各地,為基層攝影愛好者傳道、授業、解惑。
  此外,作為文藝家之家的省文聯,不斷開拓思路。在全國文聯工作經驗交流會議上,廣東省提出開展“樞紐型”文聯建設的新思路,引起廣泛關註。如今的廣東省文聯不僅是全省文藝家的大家庭,更成為文藝愛好者及群眾共同的文藝之家。
  目前,省文聯新增廣東電網公司文聯、省檢察官文聯、省金融文聯、省國安文聯等行業文聯,團體會員增至41個。縣區級文聯基本覆蓋全省,鄉鎮街道級文聯蓬勃發展,行業、產業文聯不斷涌現。各級文藝家協會的分會、專業委員會以及文藝類社會團體也獲得很大發展。文聯組織日益成為覆蓋最為廣泛、層次最為豐富、體制最為完善的人民團體。省各文藝家協會會員總數從20175人增加至27600人。
  此外,廣東省文聯還不斷深化文聯工作的體制機制,在組織省各文藝家協會換屆工作中,率先引入候選人的直選提名和差額選舉,受到中宣部和中國文聯的肯定與贊賞。在全國省級文聯中,還率先發展了港澳委員,建立和加強了三地民間文化交流合作機制,不斷將文藝發展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
  ■一線故事
  為教一節課 奔波一整天
  “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圓貧困地區孩子舞蹈夢
  如何將舞蹈藝術更好地“種”到偏遠地區的少兒教育之中?2012年春,由中國舞蹈家協會創辦並撥付啟動資金,廣東省文聯、省教育廳、南方日報社和省出版集團共同主辦的“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在廣東正式展開,在我省韶關、清遠、河源、汕尾、肇慶市鼎湖區等地貧困、偏遠、藝術資源匱乏的農村小學建立了22間“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一年多以來,全省約969名農村孩子享受到了舞蹈教育的滋養。
  今年9月25日晚7時,這群來自全省各地“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的孩子們首次站在了廣州友誼劇院的舞臺上。雖然他們沒有精湛的演技、也沒有高超的技巧,舞姿甚至說不上優美,但他們身上洋溢的熱情、臉上燦爛的微笑、自信的神情深深打動著現場的每一位觀眾。
  演出前,來自清遠英德市英紅鎮水頭小學的一名小男孩告訴記者說,他怕當晚演出結束後,就再見不到老師了,“因為老師來學校給我們上課真的太辛苦了……”據瞭解,這位志願者舞蹈教師每次到學校給他們上課需要坐高鐵到英德,再坐半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到英紅鎮,然後坐15-20分鐘摩托車才能到學校。每次上課基本是天沒亮就出門,晚上很晚才回到家,這樣的奔波只為下午一個半小時的舞蹈課。
  即便這樣,這位老師從未想過放棄,在他的教學日誌中這樣寫到:“村裡孩子們渴望的眼神以及學習舞蹈的積極性讓我很震撼。無論颳風下雨,天氣再怎麼惡劣,每次上課前他們都是早早地在課室內做好準備活動……下課後總是不願意離開,總想再跳一會兒。每次他們都會圍著我問:老師您下節課還來嗎?您一定要來哦……”
  為了那些翹首等待的孩子,舞蹈教室志願者們不辭辛苦。由於鄉村小學師資嚴重缺乏,大多沒有專業的音樂、舞蹈老師,廣東逐漸出現了“以師帶師”的模式。當志願者教師上課時,鄉村教師擔當助教,學習志願者們的教學方法、舞蹈理念。這個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學到了舞蹈,也提高了鄉村教師的專業知識,藝術修養。為此,主辦方還分別於9月、11月免費開設了2期“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師資培訓班”,22所鄉村小學各派出一名本校的鄉村教師參加為期5天的培訓課程。
  可以說,一個小小的“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承載了農村孩子們慢慢的期待。它種下的是快樂,收穫的是健康;種下的是期待,收穫的是希望;種下的是文化,收穫的是屬於農村孩子的中國夢。新一屆“新農村少兒舞蹈教室”將於2014年啟動,將生生不息傳播藝術的火種。
  ■專家觀點
  省文聯黨組書記程揚:
  以改革創新精神
  樹廣東文藝新形象
  南方日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廣東省文聯作為文藝家之家,在文藝改革創新方面有哪些優勢?
  程揚:改革創新曆來是促進廣東文藝發展的動力,也使得廣東文藝界的整體實力位居全國之首。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廣東文藝應該有三個優勢是可以發揮的。一是有著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經濟文化和思想基礎,觀念更新快,接受新生事物快。二是具有中西方文化交會點前沿之陣地,有西方文藝復興的理念,對文藝創作有較強敏銳性。三是有嶺南藝術流派的傳統,對文藝創新出精品有歷史資源之優越條件。
  當然,廣東文藝創作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的是在精品創作、名家大師人才培養方面存在“滿天星斗、不見月亮”的現象。
  南方日報:接下來,省文聯對加強文藝創新引領新潮流方面有哪些新舉措?
  程揚:我們總的思路是在深化改革中激發創新的力量,有針對性地採取改革措施。首先,改革文藝創作的啟動、管理和評介機制,有的放矢地扶持文藝創作。我們準備成立廣東省文藝創作專家指導委員會,加強創作的規劃和管理,指導相關文藝創作部門及個人選擇創作項目,對創作項目進行評審後,將其納入規劃,跟蹤扶持,分級管理,分類指導,力爭每年有若干數量的精品力作問世。與此同時,啟動廣東“文藝名家大師”工程。在各藝術門類設立一定數量的廣東文藝名家創作工作室,相對集中資源推出各藝術門類的名家和領軍人物,通過高端名家的引擎作用,帶動全省文藝人才隊伍的整體發展,造就新人。
  其次,改革會員入會和管理制度,強化服務意識和服務手段,擴大組織覆蓋。現有協會會員入會制度存在會員入會標準、程序不夠公開透明等問題,下一步將從基本程序的改革入手,通過向社會公開公佈入會標準、評審程序,定期審理入會手續,公示新入會會員等改革措施完善會員入會制度。特別是創新協會聯絡協調服務機制和手段,把社會自由文藝職業者納入服務範圍,把各類優秀文藝人才吸納到各級文藝家協會中來。這裡有兩個層次:一是把組織健全、管理規範、具有一定規模的文藝類民間社團組織發展成為省級文藝家協會的團體會員;二是根據民營藝術機構中獨立歌手、演員、民間技藝大師等新藝術群體的特點,研究開展溝通聯繫他們的方式方法,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促進創作的繁榮。
  再次,改革文藝評獎。由過去主要靠專家評審轉變為專家評審、社會認可、群眾喜愛和市場收益等多方面相結合。在堅持作品社會效益第一的前提下,重視作品演出、播放、展覽、發表的場次、數量,關註其中體現的社會認可和群眾喜愛度,作品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占有相當的評審權重。由此充分發揮評獎在文藝創作中的指揮棒作用。比如可探討設立深化改革中的文藝創作功勛獎等等。
  ■小資料
  廣東文藝成就
  廣東是“攝影強省”、“美術大省”,影視劇的創作實力很強,音樂創作多年保持領先位置。
  近年來,廣東12個藝術門類共獲國家級及國際性文藝獎項近300項,特別是反映戲劇中青年人才指標的“梅花獎”,我省有多達32人得獎,其中多人還是“二度梅”得主。目前,省文聯下屬各文藝家會員數達27000多人,其中,加入國家級協會的有5000多人,總會員數和國家級會員數均居全國前列。
  當前,省文聯的各個協會都著力打造了自己活動的品牌。比如,美術、書法、攝影的“星河展”已舉辦了60多屆,推出了眾多藝術新人;戲劇演藝大賽連續舉辦10多年,多位“梅花獎”得主出自其中;“四洲杯”粵曲演唱大賽享譽省港澳;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已舉辦二屆,從明年開始擴大辦成中國民間工藝博覽會,等等。
  此外,我省文藝界對文藝的新品種、新業態保持著敏銳的觸角,如近年來的網絡歌曲創作,廣東的年產量達到2萬多首,位居全國第一;動漫創作也在國內處於領先位置。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李培  (原標題:“文藝粵軍”以改革創新再立潮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h82uhhxl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